今日舆论场|安徽“600元防攀比鞋风波”: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消费
今日舆论场 | 2024-05-11 14:28:16原创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蛙眼舆情分析师 杨绪彬
一、事件概述
近日,一则“为消除学生攀比心理,小学发调查问卷拟统一购买600元一双的运动鞋”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5月7日下午,安徽省淮北市一位家长在网上发布视频称,当天,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给学生家长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征求家长“学校拟统一为学生购买600元一双运动鞋”的意见。
相关网传图
5月8日上午,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一名工作人员称,家长发在网上的视频学校关注到了,学校只是针对人大代表的建议在做一个调研,并不是要求某一个学生、某一个家长去买。
淮北市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已收到家长的反映,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发给部分家长的只是一个调查问卷,是针对当地某个议案做的一个调查,便于教育部门数据反馈。“家长的需求意见可以记录在调查表上,学校会如实统计反馈,没有其他意思”。
5月8日下午,当地回应该工作已停止,问卷已收回。
5月9日,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校长详细回应了“问卷始末”,并称学校仅是问卷调查、用于信息收集反馈,学校本身并未有过统一购买运动鞋的打算,其坦言学校工作确实存在不仔细的情况。
淮北市教育局装备科负责人解释为何“定价600元”时称,是工作人员误将学生攀比行为中的鞋类价格600元当作“定价”直接“搬至”调查问卷中,并错将调查对象定为小学生群体,下发至部分学校,并就此事件致歉。
二、舆情数据
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自2024年05月07日20时至2024年05月10日18时,共监测到“学校拟统一购买600元防攀比鞋”和相关舆情11471条。其中微博声量最大,为4257条,其次是网媒,为4137条。该事件负面舆情占比为33.12%,正面舆情占比为0.31%。
全网声量最高峰出现在2024年05月09日,共产生5711篇相关信息。后续报道主要来源于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微头条、懂车帝、今日头条-教育、微信等几大站点。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经过梳理,此事件在各大媒体平台共上热搜11次。
(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在微博平台,相关博文信息量在05月08日18:00-18:59时段达到最高峰,共产生657篇相关信息。19.5%的网民针对该话题发表了原创观点,为事件的发展提供舆论导向,32.7%的网民转载了原帖信息、47.59%的网民回复并转载了原帖信息,推动了舆论在网民中的传播,增强了话题的影响效果,使该事件的传播热度不断升温;另外0.21%的网民评论了以上博文。
(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本次事件得到多级、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其中央级媒体共有17家(占比10.43%)参与报道,省级媒体73家(占比44.79%),地方媒体53家(占比32.52%),其他媒体20家(占比12.27%)。
(数据来源: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三、舆论反应
(一)媒体观点
光明网《为学生配备600元的运动鞋,能防止攀比吗》
任何科学的调查,都要努力获取被调查者的真实态度,追求开放的结果。换言之,仅仅就问卷设计的内容而言,这次调查就是不合格的。在限定运动鞋价格的前提下,家长只能做出“支持”和“反对”的选择,而无法表达自己细化的想法。这样的调查,只会让家长感到为难,产生被裹挟、被要求的焦虑情绪。如此问卷采集而来的数据,也必然是粗糙而失真的。
不管这份调查问卷的来源是什么,教育部门在组织发放时,都要尽到必要的审核义务。相比一般的民意调查,面向家长群体开展的调查,有着强烈的政策风向标意义,因此需要更加慎重。发放未经过科学论证的问卷,而不考虑其内容给家长传递的“暗示”,恐怕有些冒失了。
中国新闻网《600元的防攀比鞋,更要防自己下场》
再看这份调查问卷,在征求意见阶段就早早定下了价格,也没有公开透明地告知品牌和采购标准,仅仅一句“消除学生攀比心理”,就要让家长为学校的高价防攀比“教育”埋单,难免会引起质疑。防攀比教育,不是靠一双鞋、一件衣服,也不是将家长和学生置于防攀比的道德高地,而是学校的思想引导、家长的以身作则,让学生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中养成正确心态。
红星新闻《买600元鞋防学生攀比,咋不先防“有心人”的揽利心思》
网传的调查表上确实表明了这是一个针对“人大代表议案”的调查,但为何这个调查表还是扰乱了家长的心神,让网友也跟着紧张起来?说到底,还是因为此前少数学校已出现过类似做法,结果是家长秉持着“自愿”原则,接受了学校的统一安排,这种被绑架式的整齐动作,忽略了部分家庭的承受能力,让人有苦难言,所以大家才会成为“惊弓之鸟”。如果不是有家长爆料出来,而是家长们本着“自愿”原则“支持”了这个建议,是不是接下来就要实施呢?
在家长和学校的特殊关系中,难免会有人迫于无形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提交答案。这些情形本应在制作问卷和发放问卷时考虑到,不然就会背离问卷的初衷而看不到家长的本意。所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学校,在进行类似的调研时,应站在家长的处境多考虑考虑,在制作并发放问卷时,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解释,才能避免类似的惊慌失措。
(二) 网民反应
@糖糖不是糖:明明可以抢,但还送一双鞋[赞][赞]
@石亮河钢筋铺:学校挣300。商家挣200。成本100
@耶:鸿星尔克折后230[抠鼻]回力100左右,600买啥呢
@幸福安康: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出这个方案的人绝对不是挣那点工资,要是每个月只有那点工资估计一百块钱鞋他都不敢建议
@三鹅四鹅三: 《仅是问卷调查,学校没有统一购买的打算》[笑cry]
@wqrdhl: 如果没人发到网上,恐怕就强制买了吧?现在一个失误就完了?
@掩窗:既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建议,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调查呢
@小胖猫:刷到过某个学校,规定统一穿布鞋,我觉得很好,布鞋又舒适又便宜,也可以让孩子之间不攀比
四、舆情观察
(一)校方虽迅速回应,但事件细节尚待明晰
首先,关于调查问卷的初衷,我们需进一步了解其为何设定了高达600元的运动鞋价格。如果旨在收集数据,为何不设定价格区间以供家长选择?此外,从初步构思到最终决定通过问卷征求家长意见,这一流程的具体细节也需校方和教育局进一步公开透明地解释,以减少外界误解。
(二)决策前需增强舆情敏感度,预防误解与猜疑
在当今网络时代,任何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都可能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因此,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需具备高度的舆情敏感性,并充分考虑决策可能带来的社会反响。此次事件中,即便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信息在网络传播中也可能被片面解读或夸大。因此,决策前需评估风险,预见潜在影响,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好信息的全面解释和说明,以减少误解和猜疑。
(三)消除攀比心理需从价值观引导入手
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减少学生间的攀比行为,但仅通过统一购买高价运动鞋的方式并非治本之策。攀比心理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背景,需通过全面的教育手段来纠正。学校与家长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强调人的价值在于品格、能力和贡献,而非物质财富。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攀比心理。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避免人为制造不平等,从根本上消除攀比行为的社会土壤。
责任编辑:刘道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