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热闻|“AI高考志愿服务”火爆!借助AI填报志愿靠谱吗?专家解读

科技观察 | 2024-06-20 20:16:13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俗话说,“高考是三分考,七分报”。

如果将高考比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志愿填报则是关键一役。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庞大的市场基数,催生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也带动了相关从业人员的火爆。

日前,某网红机构3小时“收割”2亿元的消息冲上热搜,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行业被更多人所关注。

高考季,很多学生、家长、老师为了考生考上一个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在忙着收集信息、分析情报。

这方面,AI能帮上忙吗?

近期,有不少AI公司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进军志愿填报市场。借助AI填报高考志愿也火了起来。

“填写自己的分数、科目、区域,一键出志愿。也可以像和小爱同学、小度那样的语音聊天,7*24小时陪聊高考志愿相关问题。”一家进入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AI企业工作人员表示。

近年来,随着大模型、生成式AI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将AI技术应用于高考志愿填报,以提升填报的效率和准确性,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阿里、百度、腾讯、网易、抖音等企业相继入局高考志愿填报领域,推出各具特色的AI辅助产品和服务。

2019年,阿里巴巴旗下智能搜索APP“夸克”推出了高考特别版。今年6月13日,夸克APP全面升级高考AI搜索、智能志愿工具和独家优质内容等高考信息服务。

百度在2020年推出AI志愿助手,借助AI技术,为考生智能分析历年招生计划、往年录取分数、同水平考生往年报考情况等。今年的AI志愿助手,还推出了专属智能体,无论是高考政策,志愿填报细节,还是院校专业选择,大模型都能快速理解、精准总结,并结合权威数据,给出准确答案,以提升高考信息获取效率。

2021年,腾讯教育从大数据+AI算法入手,在微信端、QQ端推出“新高考通”模拟志愿填报工具,不仅可以匹配新高考模式,还适配各省高考政策,包括国内顺序、平行2种投档方式,7选3、6选3、3+综合等7类高考模式,28种不同的志愿表规格等,以信息化手段解决考生、家长报考志愿难题。

2022年6月,网易有道推出“有道领世志愿填报系统”,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业规划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录取概率测算,以帮助考生科学填报高考志愿。

今年5月28日,北京靠谱前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旗下“靠谱 AI”APP 高考志愿填报工具,将在高考出分前免费开放给所有考生家长。“哪个真人规划师能比大数据更全、更准、更新?哪个真人的大脑能达到这个算力?哪个真人的精力比得上AI?”在靠谱AI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自信满满。

潮新闻记者梳理了一批往年比较热门的高考咨询话题,通过文心一言(3.5版)、智谱清言(GLM-4)、Kimi、通义千问做了一下试验。这几个也是目前国内相对主流、业界认可度比较高的大模型(ChatGPT、Gemini因为样本数据不太对口,可靠性相对不强,暂不放在试验中)。

整体而言,大模型在基础信息搜索方面确实可以作为一种参考,针对具体的报考方向,也能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但对某些专业的理解方面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如要使用还是得引起注意。

家长学生吐槽

面对五花八门的AI智能填报系统也有家长吐槽,“不太靠谱,没有提供填报专业上的帮助,整个过程敷衍且不专业。”家长李先生去年曾使用一款APP为孩子填报志愿,根据会员分析报告,李先生一共填写了18个志愿,结果18个志愿无一录取。

还有同学表示,去年高考后使用一款APP预测录取院校,他将高考分数输入后显示只有16%的录取可能,可最后还是如愿收到了这所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我身边也有系统预测录取率高的同学,将评测学校填为第一志愿,可最后与该校录取分数线相差甚远。”

专家解读:AI起到辅助和参考作用

对此,北邮计算机学院教师徐童认为,目前一些所谓的“AI填报志愿”产品其实算不上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大部分还是对以往高考历史数据的归类整理,帮助用户快速查询高考历史数据,“AI推荐的结果,只能起到辅助和参考作用。”教育部日前也发布提示称,一些机构宣称能“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从而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然而,他们对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区和误区。考生和家长应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合理填报志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高考志愿填报是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只有能力、水平都过硬的规划师才能提供有益指导。如果考生和家长确有需求,可以借助志愿填报机构进行填报。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一行业的规范整治,明确收费标准和监管体系,对那些夸大宣传、乱收费的机构应加强监管和查处,保障广大考生的利益。

教育部首次上线高考志愿信息系统

近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并于6月18日正式上线。该平台集成了海量数据,免费向千万考生开放使用,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服务。

此外,该服务系统还提供个性定制的志愿推荐,依据往年录取情况,根据考生高考成绩(位次),按照“稳冲保”的填报原则,结合心理测评结果,个性化生成志愿参考建议,展示录取情况、专业满意度、就业去向等全方位数据。

(来源:综合教育部网、人民网、济南日报、潮新闻、北京日报、未来网等)

责任编辑:周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