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远眺黛如画,崂山餐紫霞——名人避暑酷爱登崂山,山上当年有很多轿夫

体娱场 | 2024-07-07 21:00:05原创

张文艳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夏季,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大雨,给崂山注入了滋养的源泉。

近日,“北九水有水啦!”的消息,在朋友圈中传开,正值暑假开启,崂山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用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秀丽的山海风情,迎接着游客的到来。

在热气弥漫的夏季,崂山如一抹清幽秘境,山峦叠翠,碧水潺潺,用清凉与芬芳,搭建了一方沁人心脾的净土。

半岛全媒体记者走入崂山,跟随蜿蜒的古道、静谧的古刹、飞驰的瀑布、呢喃的溪水,聆听来自大山与溪水演奏的篇章,摈弃喧嚣与燥热,接受凉爽的洗礼。

神窟仙宅 崂山缘何受欢迎?

“在从前,人们是很少知道崂山这个名字的。自从青岛开辟以后,崂山的名声,也就随着著称起来。到现在,凡是到青岛去的人都必须一登崂山。”

这是散文家倪锡英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青岛》一文中提到的崂山,在他看来,崂山是青岛必去的景点。

此时的崂山,已经有“山”的偏旁。崂山的名字,经历了漫长的变迁。如果从浩瀚的书籍中寻找,那么崂山之名,见于史传者,不下十余种:《秦始皇本纪》称“荣成”;《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高祖纪》《齐记》及唐李白诗皆称“劳”;《魏书·地形志》《唐书·姜扶传》及《独异志》称“牢”;《独异志》还称其为“辅唐”;《神农本草》与《南史·明僧绍传》则称“崂”;《汉书·武帝纪》《三国志·崔琰传》称“不其”;自丘处机始,又有“鳌”之称;《寰宇记》称其为“大小劳”,明人游记又称“二劳”;至民国时期,人们则常将“劳”“崂”混用。

崂山的声名,源于人文的底蕴。

地处偏僻海滨,崂山深岩幽谷,两千年前就被称为“神窟仙宅”。在缭绕的雾霭中,在神秘之感的驱使下,人们口口相传,传说崂山里不但住有神仙,还有吃了可以“长生久视”的仙丹妙药,因此历代不少有名的方士、道人、文人墨客都到过崂山,前来修炼、游览。

秦始皇的登临,将崂山展示在国人的面前;徐福奉命出海,途经山海边;汉武帝“幸不其山”(《汉书》);东汉大学问家逄萌、郑玄于崂山建书院,著书授徒,开创村学之风,也让崂山有了绵延至今的文脉;“唐玄宗敕王旻、李华周炼仙药到崂山”(《唐书》);李白与吴筠来崂山论道赋诗,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崂)山餐紫霞”的名句;至宋初,蜀人刘若拙隐居山中,宋太祖闻其有道,特敕建太平兴国院以居之,道教始盛自元以迄于清,山中道观次第兴建,声誉渐隆;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和侍御史张起岩、文人藏良,明代监察御使蓝田、大学士高弘图、御使黄亲昌、山东提学邹善和陈沂,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王士祯、翰林尹琳基等人,都曾在崂山留下墨迹,成为珍贵的史料;号称“天下巡抚之冠”的山东巡抚赵贤巡视崂山,还提笔亲书“海上名山第一”;尤其是大文学家蒲松龄,将崂山视为第二故乡,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崂山道士》《香玉》等名篇,使崂山名满天下。

随着台柳路的修建,市区与崂山的道路贯通,交通日渐便利。近代改良思想家、“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康有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现代著名学者蔡元培、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郁达夫、郭沫若、臧克家、贺敬之,以及一些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我国的一些国家领导人,也都慕名先后游览过崂山。“1930年春,沈鸿烈的海军舰队驻守山湾,对崂山一带努力整饬建设。1932年沈鸿烈主政青岛后,把崂山从李村区划析出。崂山状况一时大为改观。每当春秋佳日,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旅舍别墅遍满山中,崂山风物一时极盛”。

1936年,崂山十二景评出: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松、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

山势涧壑曲折,山峦峭拔耸秀,奇石滚滚欲动,峭壁徐徐而行。崂山与内地名山相比,确实有它的独特之美,因此,《齐记》中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

设施完备 食宿旅馆很方便

崂山是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观刹遍布,峰峦秀拔,洞壑清奇,曲水怪石,奔突虎踞,处处皆景,步步为观,因此,名人纷至,诗篇、文章遍布山峦。

崂山景美景也怪,体现在哪里?

倪锡英给出了答案。他说,崂山周围四百里,东南两面,都傍着黄海,冈峦起伏,怪石峥嵘,山势是够称得上“怪突奇险”。那巨石东一块西一块地挡住了去路,摇摇欲坠,有些竟活像一群怪兽,或是人物的造像一般,含着神秘的恐怖性。同时因为山峰靠近海,山间的云气是终年不断的,似白烟一般缭绕着。人在半山里,如同投入的云烟阵中,沧溟一色,看不清上面有多高,下面有多深,只听得脚底下的海水,在澎湃,在呼啸,震得那山峰巨石,似乎都在摇动起来。

倪锡英的描述,将崂山的怪和险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仙山的来历大抵如此。崂山既被人们视为神仙出没的名山,因此现在所有崂山的胜迹,也有很多神仙的传说。

如八仙墩,相传是八仙过海聚饮的地方。棋盘石,是南斗星和北斗星下棋的遗迹。此外又有什么降龙伏虎的奇石,以及真人化身的怪洞,都是以神仙做骨干的。而山上现今所有的宫观建筑,大半都是千百年前的遗址。因为地址辟居海隅,和内地相隔绝,虽然有好奇的游客,但困于交通,只是向往而已。

崂山成为旅游景点的修缮,主要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尤其是1934年到1935年,伴随着公路交通的拓展和景区的统筹规划与管理,青岛市工务局对崂山各名胜古迹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理,修治崂山各名胜小路并安设石桌、石凳多处,此外,还修葺各名胜古迹刻石文字共98处。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崂山还开发了食宿旅馆。

“崂山往昔本无饭店设置,自1904年德国人在柳树台筑成麦克伦堡疗养院,供德国人和其他外国人食宿。1910年崂山森林公司在崂山南麓筑有别墅,也对外接纳游客。1915年以后,日本人、俄国人曾在观川台、柳树台、北九水等地修筑福岛大饭店、俄罗斯大饭店等。20世纪30年代初,北九水曾筑有较大别墅3座,称‘公鸡楼’‘母鸡楼’和‘宋子文别墅’,不过,这些别墅、饭店皆不接待一般游山客人,故当时普通游客唯有两种选择,或当日往返,自备饮食,既感疲劳,又不得畅游之兴;或食宿于寺观和民家,‘宫观可投宿者为华严寺、白云洞、大崂观、太平宫、明霞洞、太清宫、明道观、蔚竹庵等处。其余诸寺之道士,多不纳容’,‘村落之可投宿者,为登窑村、大崂村、沙子口、华阴集、王哥庄、青山村及巨峰前之森林公司,诸村皆有小店,专供客人食宿者’”。1934年到1935年,在对山景区进行规划时,食宿问题也被纳入到整理工作范围中,提出了扩充北九水饭店,改善客厅柜台,在聚仙宫前择地修筑旅馆房屋,整理华严寺旁的华丰旅馆等改善计划。经过整顿,饭店之立一时如雨后春笋,加上旧有饭店,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崂山大饭店、大崂饭店、北九水饭店、青山饭店、森林公司等,游客食宿得到很大改善。

在众多饭店中,尤以崂山大饭店为最火,经常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为招游客,崂山大饭店还随着季节转换更替广告内容,春天百花盛开时,登出游春广告,夏季来临时则刊登避暑广告。

文人最爱 诗词歌赋遍山峦

人借山而重,山依人而显,正所谓:“海内名山,赖名文而传播者多多也。崂山雄秀东海,人称仙山。其慕胜来游者,不乏骚客墨人,凭眺之余,每留佳作。或登高而成赋,或临流而咏诗。类皆清雅绝俗,风流争赏。贮丘壑于胸中,生烟云于笔下。字字珠玑,尽足发沧海之光,月露篇篇,俱堪长名山之阶。”

千百年来,崂山从人迹罕至的海角一隅,到名扬四海的“海上名山第一”,除了得益于山海相依、风光绮丽的自然条件,还和这些历代吟咏与赞叹密切相关。

烟岚初到上清宫,晓色依稀路径通。

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观山海一濛鸿。

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

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

《太清宫三皇殿后山刻诗(选录)》,是丘处机留下的诗刻。崂山地处海滨,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说。这里道教兴盛,宫观星罗棋布,“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来往崂山的道士很多,其中长春真人丘处机最为有名。

丘处机到崂山后,在太清宫讲道,公元1209年,丘处机重来崂山,“说法阐教,历数载,始回莱州吴天观,临行时复留诗十首”。丘处机在崂山留下许多诗词题刻。这首诗刻在太清宫之时应为公元1230年,为丘处机逝于燕京长春宫(今白云观)第四年,当为太清宫道士书写并上石镌刻,距题诗已30余年。

山海相依水连天,万里银波云如烟。

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

这首《咏劳顶》是元代诗人、书画家赵孟頫所作。据说当年,赵孟頫是以寻道崂山为名,登上仰口,来探望南宋灭亡时逃亡至此的两位南宋太妃,姐妹俩谢丽、谢安。南宋灭亡后,她们扮作渔女,从临安(今杭州)乘船漂泊到崂山仰口,到太平兴国院(现太平宫)出家避难。

劳山拔地九千丈,崔嵬势压齐之东。

下视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气包鸿濛。

幽岩秘洞难具状,烟雾合沓来千峰。

华楼独收众山景,一一环立生姿容。

……

此山之高过岱宗,或者其让云雨功。

宣气生物理则同,旁薄万古无终穷。

何时结屋依长松,啸歌山椒一老翁。

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义士,顾炎武为“劳山”(崂山)正名,是他给“劳山”以正解。

“余游其地,观老君、黄石、王乔诸迹,类皆后人之所托名,而耐冬、白牡丹花在南方亦是寻常之物。唯山深多生药草,而地暖能发南花;自汉以来,修真守静之流,多依于此,此则其可信者。”在黄宗昌撰写、黄坦续写的《崂山志》中,顾炎武写了《崂山志序》。崂山之游,顾炎武延续了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开头的《劳山歌》则歌颂了崂山的崔嵬雄奇和神秘古老。而我们熟知的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誉,就是出自顾炎武的手笔,使得崂山声名远播。

寻觅崂山石刻,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程,在山石之间,似乎与他们不期而遇,就像李白与安期生。康有为的《崂山》刻石,近四百字的诗作,在巨石上密密麻麻地展示着。作为康有为最佳文案的书写者,他也是文人墨客登上崂山的代表人物之一。

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

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

神仙排云出,高台照金银。

芝旗与松盖,光景蕤五云。

……

1934年7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在亲友们的陪同下,携小女儿到蔚竹庵游览时,被秀丽风光陶醉,挥笔写下了咏蔚竹庵的诗:

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后来,这首诗由著名书法家、郁达夫侄女婿黄苗子手书,刻在内九水的二水路边的巨石上,成为北九水的另一大景观。

在崂山成为全国闻名景点的过程中,道路交通的改观,名胜古迹的修护,游览设施的完善,让崂山旅游成为大众日常休闲消费的一部分。人们到青岛游览避暑,崂山成为必选之地。

一种职业 崂山也曾有轿夫

先生!……

你看这荒山薄岭,瓢大的地,碗大的田。

在山凹里和山沟里才有人烟。

就是扛轿、砍柴,靠山吃山,

哪里来你们吃絮了的白米、面?

先生!这地瓜干儿味道真不恶,

包管你一口都不能嚼!

去年咯,一秋大雨冲翻了沙窝,

连这点东西充饥也捞不着……

王统照的一首著名的《轿夫的话——崂山道中》,是崂山轿夫的写照。王统照后来在谈到这首诗的创作时说:“这不是诗,是我们在崂山山径中听见轿夫的话,我记下来的都是真实的情形。”因为崂山多山石,庄稼地少,山民极端贫困,所以靠抬山轿为生者不少。

崂山上的山轿何时开始营业,已经不可考。

当年崂山多山石,庄稼地少,山民的主要职业是扛轿、砍柴。而台柳路是当时青岛唯一一条公路,游玩的人也很多,更是催生了抬轿这个行当。当年的路线是从台东坐车,走台柳路,经过市区后经现在的汉河进山。进山后道路变窄,山势又弯又陡,要到达真正的景区,需要十公里的山路,许多人没有体力行走就雇用轿夫。轿夫们一般在山道曲折的转弯处靠活。

“沿涧行数转益幽。十里至板房,治丞己为租定山轿三乘,乘二人。随身食物以两力负之。”这是傅增湘1932年农历八月游崂山时,撰写的游记,说明当时游崂山,车经台柳路行到板房后坐山轿。

马树华教授说,到1929年时,崂山山轿已有60多乘,随着游客的增多,山轿数量也不断增加,1935年时增至165乘,山轿夫348人。

群体增加,管理机制也就相应出台。初期,山轿服务良莠不齐,营业情况比较混乱,急需加强管理。所以,1930年,青岛市公安局颁布了《管理山轿简则》,对山轿经营进行了统一管理。

一如现在的出租车、网约车,当时的山轿营业存在着未经政府注册、检验的情况,遗失旅客钱物、抢揽生意、勒索旅客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简则》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规定,如“须将轿夫姓名住址报告就近分所登记”“山轿凡经客人雇用后,所有客人放置轿上之物品,轿夫应负看管之责,但客人须交代清楚,以免事后发生纠葛”“遇有客人雇用山轿,即按号出货,周而复始,不得抬出场外招揽客人”“须准照附表规定价目收价,不得额外勒索”等。

当年,轿夫在各大山区旅游景点流行,当局仿照泰山山轿形制对崂山山轿进行了改良,使乘坐者尽量舒适,又为轿夫定做了制服帽若干套,以资整齐,而壮观瞻。

乘坐山轿是非常昂贵的,非一般游客所能承受,但对于轿夫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马树华教授说,据青山村老人回忆,自修路发展崂山旅游以后,青山村有了40乘轿子,80个轿夫,春、夏、秋游客多时,40乘轿子都参加服务,人少的时候就轮着。当时一天的工钱是早上从青山村出发游崂顶、北九水,整整一天。有一次,两个轿夫得了一块“袁大头”,高兴得连夜跑了回来,当时一个“袁大头”可以买一袋面粉。不过,抬轿子都是出死力的,管理也严,到18岁才有资格,不到年龄不能抬轿。

1935年的夏天,著名作家苏雪林来到青岛避暑,并赴崂山旅游,就是全程由轿夫陪同的。是年的8月18日,苏雪林一行三人坐客运汽车从台东出发,沿台柳路抵达柳树台。吃完午饭后,他们雇了三乘轿子,开始了崂山二日游。一行人先到北九水,被轿夫抬着走下山,虽然错过了潮音瀑,却饱览了奇石怪峰。经过王哥庄大集,见识了乡间的热闹,也经历了在轿内被一群人围观的尴尬,随即抵达了仰口。轿夫为赶时间,直接从仰口到庙岭口然后到白云洞。由于这一段山路较陡,疲乏的轿夫让三人下轿,爬了很长的一段山路。傍晚时分,一行数人抵达白云洞,受到了热情招待,留宿喝茶吃斋。第二天,继续向明霞洞出发,一路上看到了雨后崂山的彩虹。抵达上清宫,看到了两株银杏,树皮黝黑,颜色苍古。因为山中大雨,决定下山,胆战心惊的苏雪林不敢坐轿,下来走山路,结果情况更糟,只好闭上眼睛,“随轿夫去”。下午4时,他们到达沙子口,顺利赶上到市内的班车,结束了崂山二日游。

如此复杂的路线,大都由轿夫完成,可见这一行当着实不易。

责任编辑:张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