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冠县:党建引领 多措并举 不断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4-09-05 15:53:30原创
大众网记者 高杨 聊城报道
近年来,山东冠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办好幸福教育、卫生健康、幸福食堂、信用建设、新农村夜校、矛盾调解等民生工程,多元发力,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强化党建引领织好治理一张网
织密党的组织体系。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党组织纵向联动,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横向互动的组织体系。成立网格(小区)党组织135个、楼栋党小组435个,推选楼栋长811人;深化“双报到”工作,推动9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常态化组织3210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124个,服务群众1.5万余人次;成立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网约配送、交通运输等行业(综合)党委8个,推动281家“两企三新”建立党组织,确保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每个角落。
党的工作进楼入户。全面完成“多网融合”,落实社区工作者“定岗网格”、专职网格员“巡查走访”制度,常态化开展“幸福党建来敲门”行动10次,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通过敲门行动,摸排“老小病残急难重”特殊群体200余人,探索出“搀扶工作法”、新时代“枫桥经验”等工作模式,进行全县推广,提升了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拉近了干部群众间的关系。
村庄党组织“联融共建”。将“开展村党组织联村共建,加快推进村庄融合抱团发展”作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连、人口相适、大小相宜”原则,将未参与村庄建制调整的244个行政村划分为57个跨村联建片区,每个片区均成立了联合党组织。新村(联合)党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各村资源优势,科学编制新村(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发挥集群作用,抱团取暖,有效促进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夯实群众基础厚植为民一份情
办好“五心”幸福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好教育是党委政府职责所在。2021年6月,冠县顺应时代发展,着眼教育强县,立足学生未来,创新打造了“政府用心、社会同心、教师尽心、家长上心、学生专心”的“五心”幸福教育品牌。政府重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21年以来,先后投入33.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2所,招聘教师1562名,培育各类优秀人才5万余名。县委书记张学宏同志亲自谋划幸福教育,撰写《实施“五心”幸福教育 推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署名文章,从五方面深刻阐述了冠县的教育民生思考,并把幸福教育纳入县对镇街综合考核。县政府推动解决了494名借调教师10年“人编不一致”的问题。社会支教,各部门、各镇街对教育一路绿灯。政法系统的“‘冠’爱小白杨·校园防欺凌”,民政部门的“‘冠’爱未来”等十大冠字号幸福品牌支持护航教育发展。众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山东省武训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6983万元,奖励优秀教师8940人次、资助学生293人。家长助教,通过家教365“小良方”“家长空间”APP,构建常态化的家长学习生态。发挥550名县、乡、校三级家庭教育讲师作用,向家长传授科学教育理念。1278名优秀家长分享教子经验。576名学生家长到学校餐厅工作。举办家长论坛、家长课堂、家长进校园等系列活动。2022年5月,冠县获评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政府、社会、部门协同发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高考录取人数实现“四连增”,今年1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全市中考分数线在600分以上的7所高中,冠县占3所,其他4所都是市直学校。幸福教育先后三次在全国现场会作经验交流,经验做法被写进北京大学“幸福教育”案例,“双减”做法获教育部发文推广。2023年4月,顺利通过山东省康复研究中心评审,建成全省第一家成建制智力(精神)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康教融合”创新做法被副省长陈平、王桂英签批。
实施“五心”卫健工程。个人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治理之基。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实施政府用心、社会同心、医院全心、医生专心、群众安心的“五心”卫生健康工程。政府“用心”,人民至上。2021年以来,先后投入2.37亿元,新建第一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等4家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973名在编人员工资社保由县财政给予全额保障。县第一中医医院综合楼等升级完成,依托4个中心卫生院打造的东西南北4处县域医疗次中心投入使用,群众看病就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同心”,尊医重卫。人社部门大力实施“冠医人才”建设计划,2021年以来,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451人。财政部门把卫健经费列入财政优先保障范围,及时足额拨付。2023年底,在对卫健资金全部拨付到位的基础上,又一次性拨付给县乡医疗机构3200余万元。为激励支持提升诊疗能力,还对医疗机构新建成的省、市、县重点专科,分别给予50万、20万、5万元奖励。政法机关则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严打医闹、暴力伤医等违法行为。医生“专心”,救死扶伤。为解决基层医疗水平不足难题,县级医疗机构35名中级以上医师挂职乡镇卫生院副院长,216名优秀医师每月到基层坐诊、查房、带教等,提升基层诊疗水平;乡镇卫生院成立医疗服务队,每月到村庄开展2次以上义诊巡诊。冠县先后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称号,成为国家级首批“健康中国 中风识别行动”、省级疾控体系改革、市级乡村医生“县招乡管村用”改革试点。力争用5-10年的时间,让90%的病患愿意留在冠县就医。
创新矛盾调解机制体制。冠县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创新矛盾调解机制体制,在县域内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一般不出县、矛盾不上行”的目标,打造“冠通人和·花开满冠”社会治理品牌和“春风化雨·枝叶冠情”矛调品牌,成功获评2023年度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冠县与山东莘县、河北大名县、河南南乐县交界。三省四县人员往来密切,生产经营、婚姻家庭、财产权属等问题引起的跨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建立了三省四县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打通了跨省界矛盾纠纷联调通道,打破了跨省界矛盾纠纷无人牵头、无法协调、无章可循的僵局,以最高效率、最低成本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机制建立以来,调处跨省纠纷600余件,为当事人及时止损上亿元。冠县是交通运输行业大县,定远寨镇有交通运输注册企业30余家,货车保有量3000余辆,受区位影响,镇界内日通行车辆8000余辆次,交通运输方面的矛盾纠纷频繁发生。为此,在全市率先成立交通运输纠纷调解委员会,设立“511”定远调解员工作室,为交通运输公司、物流公司、汽车车主、司机提供“点单式”调解服务,成立以来调解交通运输矛盾纠纷77起,成功率100%,涉及金额280余万元。
凝聚价值追求塑造社会新风尚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冠县紧紧围绕知信、守信、用信抓实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成立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筹建冠县社会信用中心。以《冠县社会信用管理办法》《冠县社会成员信用积分管理办法》为基础,分项制定社区、农村、机关单项积分指标,配套完善乡镇(街道)、农村(社区)积分管理细则和工作推进方案,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组建“七彩童心”“巧厨娘”“红扫帚”等信用志愿服务队1210支,127000余名志愿者踊跃投身于宣、帮、乐、庆等志愿服务活动中;打造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简称“灵芝分”平台),对全县社会成员分级分类评价,归集公共信用信息318万余条,覆盖全县67.5万18周岁以上居民和6.5万市场主体,对志愿服务、捐款捐物、好人好事等87项守信行为,正向赋分;制定123条信用激励措施,强化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将“灵芝分”变现为“信用红利”,目的让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所有的努力都有价值、所有的善举都有善应,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持续好转。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把信用治理融入村庄、社区“N”个场景,建立诚信广场57座、信用超市317家、幸福菜园141处。“信用+环境整治”,针对乱堆、杂草、积水等现象,对房前屋后、沿街道路开展整治活动3500余场。“信用+安全宣传”,开展河道、汪塘、危墙等巡查工作,和用电、防溺水、电动车挂牌等宣传,开展活动820余场次。“信用+集体增收”。东古城镇南么庄合作社承包土地200余亩种植小麦、玉米,由志愿者全程播种、灌溉、施肥、收割,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信用+”模式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新引擎,“诚信之冠·幸福之县”品牌被持续擦亮。《加强政务诚信建设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信用监管大模型 驱动行政管理跨行业跨区域大联动》《海岱协同 跨越联动 共建“信易+”惠民便企新模式》3个项目成功入选省信用应用场景创新“揭榜挂帅”行动计划项目。冠县被纳入山东省县域城市信用发展联盟,成为全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目前正在争创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
开办幸福食堂。抓好幸福食堂建设,实现从“一餐热饭”暖身向综合性服务暖心的跨越。建立“政府补一点、集体筹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拿一点”的“五个一”筹资机制,支持幸福食堂长期可持续运营。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为幸福食堂捐款13.86万元,带动社会捐款129.5万余元,规范运营幸福食堂167家,每月开餐2次以上。把群众参与助餐志愿服务、助资助建等与信用积分挂钩,先后组建了“巾帼美”“党旗红”“邻里亲”等志愿服务队143支,志愿者1500余人。冠县成功创建“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被纳入“省养老服务工作成效突出地区督查激励推荐名单”,先后争取各级奖补资金511万元。
激励见义勇为。冠县打造“义洒冠州”见义勇为工作品牌,以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推进见义勇为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市、全省县级城市率先建成高标准的见义勇为主题公园,在城市中心构筑起一道亮丽的“见义勇为”文化风景线。编发见义勇为教育读本《义洒冠州》,集红色人物、英模事迹、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文学作品于一体,成为弘扬见义勇为美德、传递正能量的生动教材。截至2024年7月,全县登记在册、经认定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138名,占全市英模总人数的23%,其中受省级表彰的有12人,受到市级表彰的有64人,均处于全市领先位次。2021年至今,召开全县见义勇为英模表彰大会8次,认定见义勇为英模63名,累计发放奖金17.7万元,走访慰问见义勇为人员1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4万余元、慰问品2万余元,协调解决见义勇为英模医疗、子女入学、转学等问题4起。
创新方式方法搭建干群连心桥
冠县以开展“新农村夜校”活动为载体,创新搭建干群连心桥、打造治理共同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引领群众思想、解决群众问题、为群众提供服务,进一步激发村庄党组织的活力,不断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最终达到以“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提升”的作用。一是发挥村庄党组织的主体作用。明确村党组织为“新农村夜校”活动的实施主体,党员干部带头走村入户、收集民意,动态掌握群众的真实需求,并联系相关部门为群众开展专业化、针对性的服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比如,柳林镇大杨庄村党支部,将村庄划分为15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党员和3名热心群众共同管理,将网格内所有村民的就业情况、上学情况、健康状况、个人需求等信息收集起来,各网格互通有无,将全部村民信息分类汇总、对比分析,掌握大部分村民真实需求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纠纷,制定“点课”清单,及时解决村民问题、化解村民矛盾,建设和谐和睦乡村。二是激发村庄村民自治活力。重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村庄党组织积极动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及其他有文艺、技术专长的村民参与“新农村夜校”,开展送知识、送技术等各类活动。比如,甘官屯镇有一支“万民乐”广场舞健身队,200余名队员分布在全镇35个村庄,平均年龄在50岁,他们在夜校中组织精彩的表演,同时推广“广场舞健身”运动,带动其他村民健身锻炼,形成了“人人锻炼、人人健康”的浓厚氛围。三是搭建创业增收致富平台。以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不断丰富夜校业态供给,组织开展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以“聚谈会”等形式开展经验分享交流活动,组建以共同产业为核心的致富圈,达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目的。比如,辛集镇五岔路村党组织书记宋以平分享坑塘养殖经验后,群众以闲散坑塘入股,主动参与村集体坑塘经济产业,党支部先后整合坑塘120余亩,现养殖黄辣丁8万尾、草鱼2万尾、鲤鱼1万尾、大鹅1000余只,预计可增加村级收入3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