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热闻|摆拍质疑声起!4岁两千万粉丝网红背后,孩子不该被当作流量“提款机”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5-02-14 20:20:54

近日,拥有两千万粉丝的4岁小网红“瑶一瑶小肉包”陷入摆拍争议。

据报道,“Y瑶一瑶小肉包”发布的一则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小女孩在路上蹦蹦跳跳地走着,被旁边的小男孩突然用脚绊倒,致其摔倒并大哭。

有网友评论“小男孩类似这样开玩笑已经好多次,这样的行为太危险”,其母亲在账号评论区回复“上次这样没拍到,说让这个轻轻地弄,但是小孩不会是我教的”。随即,不少网友质疑这位妈妈疑似为了流量故意摆拍。

目前,该账号引发争议的视频已不见。

热搜第一!

4岁两千万粉丝网红被绊倒痛哭!

母亲回应摆拍质疑

2月13日晚,话题词“两千万粉丝小网红母亲回应摆拍质疑”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随即,不少网友质疑这位妈妈疑似为了流量故意摆拍。

13日,“瑶一瑶小肉包”母亲在账号发布回应:“我一直觉得小朋友摔摔打打才能长得更皮实,所以一直也觉得妹妹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都可以快乐的玩耍,大家的建议我都看到了,谢谢。很多中肯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我真的为了挣钱连孩子身心都不顾了,我一定会比现在挣得多十倍,但是从中衍生出来很多恶意造谣请立即停止,再次谢谢大家的关心!”

全文如下

新闻多棱镜

↓↓↓

你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

但你很可能用过她的表情包

你可能不知道瑶一瑶的名字,但你很可能用过她的表情包。

从魔性大笑到委屈嘟嘴,从震惊脸到无奈摇头,她的每一个表情都被网友玩出了花。

此前,2月5日,4岁的“电子女儿”瑶一瑶亮相央视,与奥运冠军张雨霏一同录制节目《三餐四季》,她用稚嫩的贵州方言向全国观众介绍家乡美食猪儿粑与折耳根,手捧特色小吃、眼睛笑成月牙的模样,再次吸引全网注意。

据新闻晨报报道,公开资料显示,“瑶一瑶小肉包”,本名杨亦瑶,2020年10月30日出生, “瑶一瑶小肉包”账号为其父母创办,主要记录“瑶一瑶”的生活日常,这些视频展现了她纯真的笑容和可爱的日常,迅速吸引了超过2000万粉丝的关注。

不过,瑶一瑶爆红之后,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脱离了母亲滤镜的瑶一瑶这小脸蛋看着有点疲惫,竟然有了黑眼圈,更有人爆料,4岁的瑶一瑶到现在还没入学,整天忙着拍视频、接广告,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质疑与担忧。

账号限制评论

瑶一瑶小肉包2天掉粉1.3万

据扬子晚报报道,2月14日,于第三方数据平台搜索发现,其账号2月12日粉丝数为2119.5万,截至发稿前,粉丝数为2118.2万,2天掉粉1.3万。涨粉历程显示,“瑶一瑶小肉包”于2021年10月达成1万粉,2022年4月涨至100万粉,同年11月涨至500万,2023年4月涨至1000万。另悉,“瑶一瑶”“瑶一瑶小肉包”已被多方抢注成商标,申请人包括多名自然人和供应链管理公司。

有流量就有市场

儿童成为“网红”孰对孰错

今年年初,浙江宣传就曾撰文《儿童成“网红”孰对孰错》,其中指出,法律并未规定未成年人不能作为短视频作品的“主角”或参与者。家长适度“晒娃”,分享孩子日常生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倘若过度“晒娃”,一味利用孩子牟利,甚至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危害,则必须加以治理。

“萌娃视频”容易收割流量,有流量就有市场。在现代社会,“萌文化”广为流行,有观点认为,人类对可爱事物与生俱来的喜爱和追捧是催生出“网红儿童”产业的动力之一。

平台内容生产机制变相助推了儿童“入坑”。短视频平台自诞生以来,就一直鼓励用户自由发布内容,这也导致了抄袭模仿的行为,较低的创作门槛使得每个人都有成为网红的可能。一些家长找不到创作灵感时,索性指导孩子“抄梗”,简单快捷又可获取流量。

儿童成为网红,从短期来看,或许带来了一些流量价值,但从长期来看,模糊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边界,导致部分孩子受到低俗内容的侵害,面临隐私曝光、网络暴力等诸多风险,理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合力加以解决。

这个视频是不是摆拍,

孩子都不该成为流量道具

在网络讨论中,不少网友质疑视频为摆拍。“摔倒视频都不知道拍了多少个了”“正常的家长看到这个,反应应该是会赶紧上前去扶孩子起来吧,镜头也会晃动,但这个完全无动于衷,只能说明就是等着故意拍这样的画面……”类似的留言随处可见。

简而言之,网友认为这种摔倒镜头只是一个用了多次的套路,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抓拍。对此,“瑶一瑶”母亲回应,“我一直觉得小朋友摔摔打打才能长得更皮实”,话虽如此,但如果真是摆拍,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从现有证据看,虽然还不足以认定视频就是摆拍,但网友之所以有质疑,也建立在某种事实之上——打造“小网红”,当下确实成了一些家长乃至老师踏入网红赛道的捷径。

晒娃是父母的刚需。视频记录孩子的生活日常、成长瞬间,本身没有问题,“晒娃”也一直是短视频领域的热门题材。表达童真童趣,展现他们的懵懂可爱,确实能吸引不少点赞,作为父母或亲人,偶尔晒一晒无可厚非。

不过,随着相关内容被商业化,视频逐渐开始脱离自然、日常的语境——拍摄有了脚本,儿童成了“演员”,甚至广告植入都开始出现,变成了一种流量生意。前不久有媒体就报道,当下未成年人成了一些博主的“流量密码”,孩子的童年生活、校园日常等全程被网络包裹注视,不少短视频中还充斥着商业气息。

这才是人们更担心的问题,即不少儿童其实是在不知情或被裹挟的情形下出演短视频,儿童变成了牟利的“工具”,过早地去接触成年人世界的游戏规则,甚至去迎合一些低俗的审美趣味,从而给自己的身心成长带来难以意料的影响。

“瑶一瑶小肉包”母亲在回应中也提到,“很多合作的客户要求瑶瑶做比较过分的动作我都会立即终止合作”。可见,打造“网红儿童”确实成了一条产业链,也被一些商业机构所盯上。

要解决这一问题,

“网红儿童”类短视频应有边界

“小网红”相关短视频、账号越来越多,也频繁引发争议。要解决这一问题,恐怕还需要社会各界划定一个儿童接触互联网的边界,明确相关内容的传播规范。

比如,法律目前并未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作为短视频的主角或者参与者,但儿童出演带货短视频,是否应当参照广告管理?根据现行《广告法》,未满10岁的儿童不能代言广告。若按此执行,虽然会对不少短视频创作带来影响,却能更大程度地尊重未成年人的心智特征和合法权益,也避免儿童被过度商业化利用。

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则是被明令禁止的行为。中央网信办“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就提到,重点整治利用“网红儿童”牟利,恶搞儿童博取关注、卖惨引流的行为。去年12月,国家网信办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也点名部分账号炮制所谓“网红儿童”,违规引流牟利。

这些治理行动很有必要,各平台、创作者也当举一反三,明确内容红线,规范传播生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隐私。

平心而论,在社交媒体时代,年轻父母有晒娃的情感需求,儿童也有“触网”的权利,很多儿童短视频的拍摄者发布者未见得就有“坏心眼”。但如果不加节制,迷失在了汹涌的流量里,或是对儿童的权益和成长缺乏足够重视,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客观上也会造成对儿童的伤害。

儿童,终究是法律上的“不完全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个人隐私等理当得到更严格的保护,而父母是主体责任人。

期待这次事件之后,相关短视频创作者,特别是那些“小网红”的父母,要对孩子多一些保护和关爱,不能让孩子透支童年、沦为流量的道具,过早卷入互联网的“名利场”,也希望“瑶一瑶小肉包”未来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孟猛 综合 澎湃新闻、极目新闻、观察者网、新闻晨报、扬子晚报等)

责任编辑:孟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