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观澜丨高粱往事——外国人笔下的青岛系列(27)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2025-03-02 22:21:23

说起高粱,人们便想起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该剧由山东高密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改编,讲述了抗战时期的高密高粱地和高粱酒有关的故事。

如今,在青岛及环胶州湾地区,鲜有种植高粱的田地了,而且,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高粱这一食物也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对于上世纪78~8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们来说,依然有食用高粱的记忆。那么,在晚清时期乃至上世纪80年代之前,青岛地区是否广泛种植高粱呢?这些高粱又做什么用途呢?

我们来看看到过青岛或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人笔下的相关记录,讲述下高粱的那些往事。

高粱种植

“在富饶的白沙河河谷平原上和崂山山脉支脉东流水(音译)的山坡上各种果树鲜花盛开,每年出产的果品是完全能够满足需要的。农作物除大麦、小麦、小米、玉米外,已有高粱、黄豆、马铃薯、地瓜、萝卜、白菜和其他各种蔬菜。”

这是英国人F·帕默 M·克里格在《青岛(1898—1910)》一文中的一段记载,而说明当时的青岛农村大量种植高粱。该文章收录在青岛中德关系研究会编撰、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中德关系史译文集》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研读更多相关内容。

同时,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威廉·马查特(Wilhelm Matzat)在《在保护区的日常生活:平民和军人,中国人和德国人》则说:

在租借地区内的275座村庄中的中国居民几乎完全是小农和贫农。他们主要从事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因为每年的降雨量不稳定所以收成也就很不同。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高粱、花生,并且主要是甜薯。

而对于青岛种植高粱情况,观察细致的还有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他在《中国心灵》一书中,记载了有次他骑马从青岛市区去即墨的情景,他这样描述:

我只好放任自流,尽情享受在这块未知的异地策马奔驰的快乐。不一会儿,峻峭的山脊和广漠的平原都被我们抛在了身后,崂山的顶峰,在夕阳紫金色的光芒里熠熠生辉。田野里长满了玉米和高粱。高粱在夏季的雨水里长得如此之高,骑在马背上都望不过它的顶。

在卫礼贤的笔下,当时夏秋之交时节的高粱已经长高了,甚至是“骑在马背上都望不过它的顶”,该说法并非夸张。关于高粱这一植物,根据《中国植物志》的介绍,可以长到3~5米,人骑在马上,眼睛的高度也就是2米左右,自然是望不到高粱的顶端了。

卫礼贤在书中还说,在胶州湾地区,田野种植着中国北方的实用性作物,包括黍、高粱、小麦、大豆等。

对于青岛历史上种植高粱情况如何呢?根据《青岛市情网》的资料介绍,青岛地区气候条件及生产条件,适宜于小麦、玉米、甘薯及高粱、谷子、大豆等多种作物种植,而且在建国之前,城乡一般人家常年以粗粮为主食。这也说明了这些外国人的记录是可靠的。

多种用途

“食物方面传统上也分为两类:在北方的是由小麦、小米、大麦和高粱做的稀饭、馒头和面条;在南方是黏稠和不黏稠的稻米。”

这是两位美国女学者韩书瑞(SusanNaquin)和罗友枝(Evelyn Rawski)合写的著作《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介绍,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早在18世纪的北方地区,高粱是重要的食物之一。

对此,德国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汉学家郭实猎,1831~1833年先后三次在中国沿海航行,在《郭实腊旅行记》一书中也提到了“高粱”这一食物:

居民普遍吃粟米,他们称之为“高粱”。他们在磨坊中用驴拉磨将其碾碎,吃法和米一样。称为“粱”的谷物有好几种,它们的口感和颗粒大小各不相同。

令人惊奇的是:郭实猎还记录了用“驴拉磨”碾制食物的情景。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确实用驴子或人工来拉石磨,将高粱、玉米等磨成粉糊,加热做熟后食用,在这一点上,相信上世纪70-80年代出生并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依然有这样的记忆.......

当然,自古以来,人们种植高粱,主要因为它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但高粱及高粱秸秆的用途很广,对此,一些外国人也观察到了。

比如,密切关注世俗社会的法国传教士,熟悉中国经典著作的著名汉学家古伯察(1813~1860)曾在19世纪中叶前后在中国多个地区旅居和游历,在《中华帝国纪行——在大清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历险》一书中说:中国大量种植高粱,而且培植很尽心。高粱长得很高、很结实。高粱秆可以用来盖农民的住房和做栅栏。高粱穗上结了相当多的高粱米,穷人用来做他们的主食,代替稻米。高粱米还用来做高粱酒。

通过法国人古伯察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高粱除了作为食物外,还可以酿酒,高粱秆还是房屋建筑材料呢。

对于高粱酿酒之事,本文开头提到的《红高粱》电影中的高粱酒就是案例。而事实上,如今的贵州地区仍有大量的高粱种植,其主要用途就是酿酒,著名茅台美酒,就是以当地的高粱为主要原料酿造。

对高粱做房屋建筑材料之事,英戈·南特维科(Ingo Nentwig)《19世纪的山东省》一文中也进行了讲述:

除了19世纪大的历史和经济变革给中国带来的不好影响外,山东居民的日常生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传统的轨迹进行。大多数农民的平房由黏土构成,建在一个用砖铺平的地基上。平屋顶铺上小米秸(山东西部),如是斜屋顶则铺上小麦/高粱秸(山东东部),在山区主要是草屋顶。

南特维科讲述的山东东部用高粱秸铺造屋顶之事,符合事实。在上世纪70~80年代以前的一些山东地区,农村盖的房屋多数是“斜屋顶”:用横梁和木头支撑出屋顶,上面覆盖上高粱秸秆编制的“隔层材料”,再覆盖上泥土和小米秸,冬暖夏凉的屋顶就做成了。

实际上,在古代或上世纪70~80年代前,高粱顶部的秸秆,还有更多用途,比如,将其冲洗干净,用针线编制成各种“盖垫”或“托盘”,用来晾晒食物,还可将包子、馒头等食物放在上面,供一家人食用。

关于高粱,还有哪些用途呢?美国人穆素洁在其著作《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中说:

中国北部第一次生产的甜料是由谷类制成的麦芽糖。公元前2世纪,可能更早,在中国北部许多地方,已广泛认识麦芽糖。由大麦和高粱制成的麦芽糖一直在生产,时至今日,麦芽糖仍在食用。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山东人来说,或许对种植、食用高粱或高粱秸秆做建筑材料没有太多印象,但对于山东特产——高粱饴糖一定印象深刻,这种食品采用优质高粱淀粉,“弹、韧、柔”三性兼备,吃起来虽然粘牙,却又甘美爽口,时至今日,仍然让很多人喜欢。

根据《青岛市情网》的介绍,虽然青岛地区种植高粱的历史悠久,但在上世纪80年代,青岛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粮田面积进行了压缩,经济作物面积逐步扩大。地瓜、谷子、高粱等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降低,时至今日,高粱的种植更少了。

毕竟,随着人们食物的丰富提高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增多,高粱的价值渐渐降低,种植得也就越来越少了,但高粱有关的文化、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比如,2013年,青岛市歌舞剧院文华奖作品舞剧《红高粱》,讲述了墨水河畔的红高粱故事……

作者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

责任编辑: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