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游”当道,文旅市场如何接招?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2025-03-11 19:22:43
“穷游”当道,文旅市场如何接招?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专题调研给出答案
曾经被视为小众旅行方式的“穷游”,如今已成为席卷文旅市场的文化现象。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以及数字经济的深度渗透,“穷游”不再仅仅是省钱的旅行,更是一种追求个性化、自由化和深度体验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改变了旅行的定义,更对文旅市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张晴、南皓杰、李萌、孟奕阳、耿浩博、张文博、张潇宁、孟静怡等8名同学,在学院王振华教授和张戈瑜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数月的深入调研,面向全国16个省份发放了10,000余份问卷,进行了32场深度访谈。他们系统解构了后疫情时代“穷游”消费的三重悖论特征:在成本控制与体验深化的张力中构建“极致性价比”消费决策模型;在个体表达与社群归属的互动中形成“游牧式社交”行为模式;在即时满足与可持续发展诉求间探索“负责任的享乐主义”价值取向。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的产业模型,揭示了“穷游”现象背后的消费心理与市场趋势,为文旅市场的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穷游”:从省钱旅行到青年亚文化
“穷游”早已超越了省钱旅行的定义,成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传统旅游模式的反叛。穷游者倾向于深入当地文化,选择非标准化的住宿和小众景点,追求的是一种“在地文化沉浸”的深度体验。这种旅行方式不仅丰富了旅行的内涵,更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动力。“穷游者对小众景点的探索和分享,使得一些被忽视的文化遗产重新进入公众视野。”王振华教授指出,“穷游”现象的兴起,为研究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旅行表达自我、探索世界。
调研团队对万余名有过“穷游”经历者的问卷调查显示,驱动“穷游”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经济因素。生活成本较高,使年轻人和预算有限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穷游”,56.29%的旅游者在经济压力下更注重旅行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二是消费观念转变。理性消费观念逐渐普及,旅行者更注重体验和文化内涵,67.13%的“穷游”者不再追求奢华的住宿和餐饮,而更注重旅行中的体验和感受;三是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平台推动了“穷游”文化的传播,89.16%的受访者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旅游信息和“穷游”攻略。
调研数据分析显示,“穷游”催生的消费模式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节俭至上——消费观念向理性、高性价比的方向转变;第二,需求多元——从单一旅游向融合教育投资、追求沉浸式体验、地方特色文化等多元化消费需求转变;第三,效率优先——从冗长的行程安排向时间与金钱精准规划的新平衡转变;第四,体验为王——从传统的门票经济向以体验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转变。经济因素驱动了穷游者的选择,他们更倾向于计划性和多样化的体验,并对旅游服务质量有较高期待。
“穷游”当道,传统文旅市场面临“七大挑战”
“穷游”的盛行对传统文旅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调研显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消费结构与体验需求的矛盾:传统的文旅产品大多以标准化、规模化为主,难以满足“穷游”者对个性化、深度体验的需求。许多景区和旅行社仍然依赖“门票经济”和“购物回扣”模式,忽视了游客对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的追求。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信任问题:“穷游”者依赖网络平台获取旅行信息,但虚假宣传、刷单刷评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决策和体验。
基础设施与服务不到位:许多小众景点和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公共服务缺失,难以满足“穷游”者的需求。
市场同质化与创新不足: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许多景区和旅游项目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难以吸引追求新鲜感的“穷游”者。
政策支持与市场监管不到位:部分地区对文旅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市场乱象频发,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穷游”者的安全与权益保障问题:“穷游”者往往选择非标准化、低成本的旅行方式,但在安全、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或境外旅行时。
文化体验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穷游”者对文化体验的追求,有时会对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如何在文化体验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文旅市场的一大难题。
这七大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也制约了文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穷游”重塑产业逻辑:从需求端倒逼供给端
调查数据揭示:73.6%的“穷游”者将“在地文化沉浸度”列为首要考量,消费结构呈现“食宿占比压缩至38%、体验消费跃升至45%”的显著转型;空间偏好呈现“逃离景区化”趋势,62.4%的行程涉及非标住宿与社区深度交互。通过构建文旅企业、地方政府、数字平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发现:“穷游”经济正在重塑“需求端倒逼供给端”的产业变革逻辑,催生“柔性供应链—精准营销—价值共创”的新型产业生态。
“穷游”经济的兴起,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逻辑。传统的文旅产业以供给端为主导,景区、旅行社等提供标准化产品,游客被动接受。而“穷游”经济则强调“需求端倒逼供给端”,“穷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动文旅市场向柔性供应链、精准营销和价值共创的新型产业生态转型。穷游者的需求多样化,文旅市场就需要构建更加灵活的供应链,提供模块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景区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体验套餐,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文旅企业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穷游”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推荐和营销。例如,基于用户的旅行偏好和历史行为,推荐适合的小众景点和特色住宿。“穷游”者不仅是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通过社交媒体和旅游平台,“穷游”者分享他们的旅行体验,形成口碑效应,推动文旅产品的创新和优化。
为此,调研团队创造性地提出文旅市场转型的“三维响应体系”。
在供给侧层面,构建“基础服务包+个性插件库”的积木式供给模式,实现模块化、个性化服务产品的升级。基础服务包提供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个性插件库则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体验项目。
在数字基建层面,推进“场景智能体”建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建立透明、准确的旅游信息平台,提升信息透明度与用户体验。
在政策与市场层面,首创了“文旅微更新”政策框架,建立城市非标空间认证体系与社区文化资源开放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加强对文旅市场的政策支持,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在“穷游”浪潮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这些创新路径不仅为传统文旅市场破解同质化竞争难题提供了解题思路,更揭示了青年消费文化重构产业逻辑的底层机制,为培育文旅经济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效能的双重贡献。
与青年同行,向未来出发。当“穷游”者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文化滋养心灵,文旅产业的未来已来。最好的服务不是迎合需求,而是创造可能;最高的境界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引领潮流。文旅市场应该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思维,主动迎接这场变革,激发出新的活力,为更多人带来深度、丰富且难忘的旅行体验,从而持续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狄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