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周刊|荔枝有“利”,红了千年——因发音与“利”相似,荔枝古时不仅深受欢迎还频频入画
张文艳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2025-07-04 23:35:10原创
荔枝红了。
市场上,水果区的荔枝被摆放在显眼位置,不同标牌展示着各色荔枝品种,购买者众多,此时确是最佳赏味期;影视领域,《长安的荔枝》热播后,其电影也即将上线,一时间风光无限。如今的荔枝,不仅是水果,更成了热门话题。
荔枝不仅颜色红艳,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帝王贵妃,还是文人墨客,皆对荔枝情有独钟,他们品尝荔枝,将其写进诗篇,又因其发音与“利”相似,荔枝还会被运用到画作中,印在器物上。
青岛市博物馆提供的一幅“荔枝图”,便是著名书画家李瑞清的力作。
荔枝图
李百蟹画荔枝送清凉
一幅荔枝图,虽历经岁月洗礼,仍能看出画作的精致与创作者的深厚功底。
青岛市博物馆开放服务部主任项顼告诉记者,荔枝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常见题材,因“荔”谐音“利”,有“大吉大利”的吉祥寓意。
“这幅‘荔枝图’是一幅便面集锦卷的卷首之作,绘有一纵向出枝的荔枝,无任何背景陪衬。荔枝果实先用淡红色铺底,再以淡墨勾勒,使局部描写富有层次,增加了立体感,完美展现出新鲜荔枝的鲜嫩。淡墨干笔画枝干,中锋运笔转侧锋用没骨法绘叶,再以浓墨勾叶筋,十分注重笔墨的浓淡变化。画面右侧题‘久不作画,晴窗多风,写此小景,觉冷气从十指出’,钤‘李押’朱文印;左侧题‘学洵远老人写荔枝’,钤‘梅庵主人’朱文方印。洵远老人,即清代画家方士庶。”
荔枝的样貌在今日已司空见惯,而在古代,因其生长于岭南,北方百姓几乎未曾见过,对荔枝颇为陌生。因此,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专门介绍:
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他还说明了写图序的原因:“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青岛市博物馆的这幅荔枝图,描绘了荔枝果实、枝干与树叶,画作创作者正是李瑞清。
项顼主任介绍,李瑞清(1867年-1920年),江西临川人,字仲麟,号梅庵、梅痴、清道人。是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和改革者。他在诗、书、画等方面造诣颇深,尤擅书法,自称北宗,与曾熙有“北李南曾”之说,又与吴昌硕、曾熙、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张大千的恩师。据说他有个独特癖好:写字时,需专人摇桌子,否则写不好字,且摇的力度、时机都颇有讲究,家中便有佣人专门负责摇桌子。他得名“李百蟹”,是因其爱吃螃蟹,据说一顿能吃100只。他诗、书、画样样精通,尤其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兼备,尤工篆隶,独创了“金石书派”,“求篆于金”“求分于石”是李瑞清书学的两大标志。
荔枝史
南果北上,变身艺术
荔枝是我国栽培历史长达2000余年的珍稀果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自西汉时期起,它便以贡品身份开启“南果北渐”之旅,穿越崇山峻岭,为北方带去南国特有的清凉甘甜。荔枝属无患子科常绿乔木,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原产于我国南方,后跨越山海,传播至缅甸、印度、夏威夷等地。如今,这颗甜蜜果实已在中南美洲、非洲及亚洲广袤土地上生根结果,成为全球共享的夏日美味。
最早记载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取自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若不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变短。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表示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记载:“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从东汉开始,“离支”写作“荔枝”。
我国是荔枝产业第一大国,目前有200多个荔枝品种,广东栽培最多,其次为福建与广西,四川、云南、重庆、浙江、贵州也有少量栽培。荔枝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较高,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炎症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荔枝具有补肝补脾、益肝理气、补血、温中止痛以及补心安神的功效。
荔枝因其皮红肉白、入口甘甜,自汉代以来便一直备受人们追捧。
汉武帝曾一度梦想在长安试种荔枝,但终因气候差异过大而失败。直到1000多年后,宋徽宗赵佶才帮他完成这一梦想。宋人邓椿《画继》记载:“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宋徽宗欣喜之余写下诗句:“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在他的传世佳作《写生翎毛图》中,绛红色荔枝硕果累累。对一生未踏足岭南的赵佶来说,这幅画可能是以宣和殿前移植的荔枝为蓝本创作的。自赵佶之后,荔枝成为绘画常见题材。正如项主任所言,荔枝谐音“利至”,与柿子合称“利市”,皆有吉祥寓意。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幅明宣宗朱瞻基的画作:《菖蒲鼠荔图》和《食荔图》,画中均描绘小老鼠贼眉鼠眼啃食红荔枝的情景。老鼠在十二生肖中为“子鼠”,有祈求多子之意;红荔枝寓意“红利”,是好兆头。
除绘画外,荔枝还渐渐融入日常生活。在宋代,三品官员服饰的标志之一便是荔枝纹金带銙。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元代龙泉窑青瓷葵口荔枝盘,柔美水润,青瓷盘中贴着一抹朱红,这颗荔枝“保鲜”700年,依旧鲜艳如新。
从古至今,荔枝从宫廷宴席走向寻常巷陌,从果盘佳肴化作艺术纹样,无论是物质层面的品尝享用,还是精神领域的审美寄托,它都早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岁月沉淀的韵味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责任编辑:张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