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观澜亭|学生不报清北,老师情绪为何“破防”?

观澜亭 | 2025-07-08 21:12:47原创

宋说    来源:大众新闻

近日,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一名老师,因3名学生高考志愿未填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班级微信群中发表措辞激烈的言论,引发广泛社会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志愿选择权是否应该干预?报志愿应该看专业还是看名校?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否太过单一化?教育的价值观如何保持朴素?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事件发生于7月初高考志愿填报期间。瑞昌一中22209班(志远班)的三名高分考生,放弃了班主任漆某芳老师极力推荐的清华北大“强基计划”或相关专业方向。

7月5日,当漆某芳老师发现学生的实际志愿与预期不符后,在微信群中情绪激动发出长段信息。其言论包括指责学生“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以自我为中心”,并将学生的选择定性为“班主任教育的失职、职业教育的失败”,最后表示“将以失望解散此群”并退出。相关聊天截图在网络流传,迅速引发热议。

7月7日晚,校方发布情况说明,并公布了处理结果:漆老师已在教师会议上作出深刻检讨,并向相关学生及家长道歉。校方明确表示,“已要求全体教师尊重学生志愿选择,不得干预填报自由”。九江市教育局亦表示已关注此事,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校方的及时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事态,但事件暴露的问题远未解决。

就算不报清北,这几位考生的成绩也很出色,完全可以选择报考自己的理想学校,但是老师为何因此在群里“破防”了?从漆某芳老师在群内发送的长段信息可以看到,她认为学生报考清北以外的学校,是辜负了“学校以100万的付出”“老师的倾情陪伴”等,她流露出了强烈的惋惜和失望情绪,无疑是对学生报考志愿的“情感绑架”,更是无形中展现了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难道分数够了,学生只应该选择清北吗?

这位教师如此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解散群聊,除了对学生情真意切的惋惜,或许也触碰到了教育者的某些利益。对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个人,学生的升学去向,尤其是清北录取情况,往往直接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奖金分配乃至职称晋升挂钩。有些网友的评论虽显尖锐,但确实点中了部分教师情绪失控的潜在现实因素。

同时也说明,教育部明确提出“严禁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考核排名,对教师进行排名、奖惩”,但在基层实践中,清北录取率作为“硬通货”的评价惯性依然强大。学校的评价体系如此,教师的心理压力大,职业价值观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在部分老师看来,学生个人的专业前途、兴趣爱好固然需要考虑,但考上清北证明成绩的“数据”更加重要,最终形成了学生不报清北,老师情绪“破防”。

教育领域存在的过度追求升学率,以及“清北率”的功利化倾向,此前已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相关部门明确严禁宣传炒作“升学率”、“高分考生”,并禁止将升学率与教师奖励、评优评职挂钩。这些都表明,“清北率”不应该成为一种考核指标,老师更不该因学生的自主选择而“破防”。

在事件中,三名考生若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报考了理想的学校,这份坚定和对个人未来的规划,也需要为之点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生倾向选择高校的“王牌专业”,而不是唯“清北论”,在越来越多的学子眼中,学科适配>学校光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理性的选择,也可以避免专业选择不符合自己愿望导致退学复读的情况,当清北只能就读边缘专业时,其他学校的顶尖专业成为更务实的选择。

同时,部分高校对于报考的考生也设置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令竞争的维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比如香港一些高校的招生条件是:高考成绩只是敲门砖,决定了考生是否有机会进入面试环节,而面试表现则占到30%甚至更重的分量。甚至体育、艺术、科创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还有提供额外的加分。

志愿填报确实是人生大事,这更需要老师提供专业建议,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无论是志愿填报还是教书育人,放下功利的名校执念甚至是情感绑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我们需要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初心。

(大众新闻记者 宋说)

责任编辑:王珺羽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