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都喊新媒体艺术人才紧俏,可怎么培养?
全媒体探索 | 2025-07-24 16:58:48原创
来源:大众新闻·全媒体探索
作者:田金良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6月号
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推动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核心算法的驱动使智能媒体(Intelligent Media)得以将传统媒体传播形式进行动态化、交互化、智能化、个性化整合与重构,形成全新的传播生态,实现内容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智慧化信息服务体系。
智媒时代在引领行业变革的同时,也对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兴专业,2016年首次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名录,并出现在2020年版本科专业目录中(专业代码:130511T)。专业代码后缀的“T”代表国家急需的“特设专业”,体现了国家对该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使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与时俱进,适应智媒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现状
智媒时代以技术为引领,构建了传播全流程智慧化与服务体系化。智能传播渗透至各行各业,模糊了行业与社会边界,逐步形成一体化同构,这为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市场期望新媒体艺术专业能够跨界融合艺术、传媒与技术等领域,培养系统掌握新媒体相关知识技术,胜任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然而,当前高校培养体系学科界限分明,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仍是难题。
与此同时,智媒时代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市场缺口巨大。相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仅我国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量就高达300万。而目前国内仅仅只有几十所院校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2023年毕业生规模仅约6000—7000人,无法满足市场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造成以上人才培养缺口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智媒时代背景下新媒体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岗位需求激增,而该领域作为新兴行业,多年来缺乏充足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各级教育机构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短期内难以满足爆发式增长的需求,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
智媒时代新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智媒时代,新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须紧密回应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构建培养体系,突出跨学科、复合型、重实践的培养特色。
(一)跨学科融合:强调交叉学科特色,坚持艺术与科技并重
智媒时代的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跨学科融合是基础。所谓跨学科融合,是指新媒体艺术专业具有科技、艺术、传媒等多学科融合特征。人才培养应强调交叉学科特色,坚持艺术与科技并重。学生不仅需掌握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传播学等知识,还需学习艺术设计、交互设计、用户心理学等领域内容。以2024年软科专业排名中新媒体专业排名前两名的中国传媒大学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其核心课程包括“人机交互技术与应用”“跨媒介创意设计”“交互设计”等,都体现了多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特色。
随着智能媒体的发展,微专业、联合培养、虚拟教研室等各种形式的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正不断涌现。在国外院校(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媒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亦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艺术、技术与传媒,以视觉呈现能力为核心,结合新媒体技术与智能媒体应用,强调综合能力培养。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贯通全流程,兼具传媒素养与人工智能知识
智媒时代的新媒体应用场景广泛,人才需求高度多元化。行业亟须贯通设计、策划、开发、运营、管理等全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需具备媒体运营制作、新媒体艺术、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等多领域知识与能力,不仅专业精深,更要能力全面,能够打通传播、艺术与科技的边界,熟练运用智能媒介完成跨界专业工作。
《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兼具传媒素养与人工智能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智媒时代的急需资源。智媒时代背景下智能互联共享能力非常重要,新媒体艺术项目往往是多领域协作的成果。这就要求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复合型,不仅擅长艺术设计,还要懂一些技术比如计算机编程,熟悉传播学基本知识,努力参与设计的全流程过程。通过多领域的学习和参与,培养自己综合能力。
(三)注重实践与综合能力培养:不囿于校园,与实践基地、企业及行业需求紧密联系
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服务于智媒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是将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用所学服务社会。新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性极强,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跨界合作能力。因此,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不仅依赖高校,还需通过产教融合充分调动企业、互联网平台及社会资源协同育人。
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大幅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教学不能囿于校园,须与实践基地、企业及行业需求紧密联系。鼓励跨界合作,将所学技术融入实践项目,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锻炼实践能力。例如,日本著名艺术团体TeamLab拥有400多名成员,涵盖艺术家、工程师、程序员、数学家、建筑师等各领域人才,其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艺术实践项目即源于跨界合作。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与Serpentine (蛇形画廊)合作建立了创意AI实验室,师生与机构合作,通过AI技术对画廊、博物馆等机构的艺术策展活动进行创意设计,继承并创新了传播学科“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方式。
总之,智媒时代新媒体艺术发展极为迅速,一方面,带来填补人才缺口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培养跨界复合型实践人才的目标,难度不断加大。未来新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应不畏艰难强化应用型特色,注重实践与综合能力的大幅提升,将“做中学”“学中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智媒时代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及解决策略
智媒时代的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面临着众多新挑战,必须紧扣时代需求,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化建设、师资培养等多方面着手,以新的学科融合理念重组教育资源,重塑人才培养路径,在智能技术驱动下,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人才。
(一)突出新工科、新文科、新艺科大融合,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
培养适应智媒时代需求的人才,首要挑战在于构建适应智媒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核心在于围绕智能媒体发展逻辑,构建科学的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课程建设受限于师资力量与学科门类,难以从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艺术、人工智能、传媒生态等多维度构建体系。新体系需以跨学科视角为支撑,将设计学、新媒体、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学科的新观念与新科技融入其中。通过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课程群,实现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技术发展的协同与多维融合。
例如,“开设新媒体与大数据”“智能媒体开发与运营”等创新课程,培养学生互联网与大数据创新思维,引导其融合新工科、新文科、新艺科的思维,整合艺术表达、技术应用与智能媒体运营能力,最终培养“艺术+技术+传媒”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
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其进行了专业大融合,采用“3+6+N”(“3”代表3个专业大类,“6”代表6种职业路径,“N”代表学生自选的选修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专业壁垒,实现学科融合,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为未来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解决培养方案滞后弊病,课程更新和体系化建设是重点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中,课程的更新和体系化建设是重点。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创新课程的更新速度至关重要。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将新技术通过新课程快速融入教学体系,并依据智媒时代要求进行课程的体系化建设,这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新技术迭代迅速,而高校教学与培养方案调整相对滞后。以人工智能为例,它正全方位融入课程调研、理论创作、课程实践等课程更新和体系化建设流程。创新课程需通过通识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融入新培养方案。
智媒时代,新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应注重前瞻性、创新性、开放性特色,强调与实践需求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可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将新技术融入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
(三)“双师多能型”教师是未来师资培养重要方向
智媒时代还面临资源整合和多元化师资建设等问题。当前,尽管众多高校申报新媒体艺术专业,其学科基础(如设于设计学院、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或美术学院)各异,课程与学科建设中仍存在依赖原有师资、“新瓶装旧酒”的现象。
新媒体艺术专业的跨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师资配置的多元性,需要艺术、技术、传媒等多学科背景教师的协同。一方面,需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与进修,提升其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需引进急需的跨学科人才,并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途径引入企业导师,构建梯队化、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双师多能型”教师是未来师资培养的重要方向。
“双师”指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能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的教师。这样的教师能够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同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多能型”教师则指要能胜任教师、工程师、艺术家等角色,兼备跨学科或跨岗位的多元化技能。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智媒时代,对“双师”的“双能”甚至“多能”的要求也愈发迫切,无论是引进外来人才,还是培养提升高校内部教师队伍,未来应用型教师都需要有更广泛的跨领域技能和适应性,最终适应智媒时代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结语
智媒时代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传媒生态与社会图景。新媒体艺术作为连接科技、艺术与传播的前沿领域,其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智能媒体产业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能。本文剖析了当前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面临的巨大缺口及其深层原因,明确了智媒时代对人才跨学科融合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强实践应用能力的核心要求。同时,深刻揭示了在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加速课程体系更新迭代、建设多元化“双师多能型”师资队伍以及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等方面所面临的关键挑战。
展望未来,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亟须突破传统学科壁垒与培养模式的桎梏。高校应主动拥抱变革,以前瞻性的视野、开放协同的理念、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系统性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兼具深厚艺术素养、精湛技术能力、敏锐媒介洞察力与跨界协作精神的复合型新媒体艺术人才,为驱动我国智能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乃至数字经济的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新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6月号,原标题为《智媒时代新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