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肝炎日,让我们科学认识乙肝、防治乙肝、攻克乙肝
孙海燕 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07-28 17:29:47
2025年7月28日全球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共治、消除肝炎,呼吁各界采取紧急行动,破除阻碍消除肝炎和预防肝癌的经济、社会和系统性障碍(包括污名)。
什么是肝炎?肝炎是所有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我们所说的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目前5种常见的肝炎病毒类型为:甲型(HAV)、乙型(HBV) 、丙型(HCV) 、丁型(HDV)、 戊型(HEV)。
其中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乙肝曾被视为“终身枷锁”——感染者不仅要承受肝硬化和肝癌风险,还因社会歧视陷入双重困境。但医学的进步正改写这一认知:乙肝可防可治,部分可实现临床治愈!
让我们科学认识乙肝,防治乙肝、攻克乙肝。
乙肝可防可治,科学认知是第一步
乙肝是目前已知的5种病毒性肝炎中,对我国国民健康危害最大一种,患者数占所有病毒性肝炎的近80%。乙肝感染分急性期(感染后1-6个月)和慢性期(感染6个月以上),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腹痛、黄疸等。也有许多感染者的症状隐匿很难发觉,但长期携带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可能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等体液途径传播。
乙肝有明确预防方法,使用严格消毒的注射与手术器械、避免高危性行为、不与他人共用牙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体液的物件可以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我们自己。此外,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建议成年人一生至少做一次“乙肝两对半”检测,高危人群(如家族史、医务人员)定期复查。若检测显示无抗体,及时接种疫苗,全程三针疫苗可带来长达至少12年的保护期,这是最经济的防病投资。
令人欣慰的是,与乙肝病人共餐、握手、拥抱等日常交往不会被感染。因此,我们得知自己认识的人里有乙肝感染者,也大可不必退避三舍。给乙肝感染者贴人为“贴标签”,往往比病毒更伤人。
积极治疗:从“控制病情”到“摘掉乙肝帽子”
乙肝对国人最大的健康威胁在于,慢性乙肝很难自愈,乙肝病毒(HBV)的持续复制长期“煎熬”着肝细胞,若不及时治疗,会悄然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死亡三部曲”。据统计,中国约85%的肝癌患者为乙肝引起。乙肝相关肝病每年夺走约60万人生命。
但乙肝感染也并非可怕的绝症。但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不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延缓了肝硬化和肝癌进展,部分患者甚至可实现“临床治愈”,即功能性治愈。
核苷(酸)类似物、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等可以干扰乙肝病毒的关键复制环节,有效降低病毒载量。目前指南首选推荐的核苷类药物为ETV(恩替卡韦)、TDF(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A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和TMF(艾米替诺福韦)四种,其中恒沐®TMF(艾米替诺福韦)是首个中国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作为新二代替诺福韦,恒沐®靶向肝细胞,安全高效快速抗病毒。
乙肝难根治的本质是狡猾的病毒与免疫的“持久战”。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之路,也必须经年累月的长期坚持下去。乙肝病人需要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治疗、定期检查,不可反复漏服、心存侥幸擅自停药,以免病毒再次抬头,甚至病情恶化。
真实案例:51岁的杨先生在19年前确诊为慢性乙肝,多年来,杨先生一直规律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定期复查。但今年农历新年后,自觉身体“已无大碍”的杨先生,擅自将已经服用10余年的抗病毒药物停用。随后便出现了巩膜黄染、尿黄、乏力、厌油等症状,一到医院就诊才发现其肝功能严重恶化,已经达到肝衰竭的程度,最终需要通过肝移植才度过险境。
所有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状态每3~6 个月定期监测评价治疗疗效。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约有30%治疗得当的乙肝患者已达到功能性治愈,(表面抗原和病毒DNA持续阴性)。他们的肝功能恢复正常,肝脏组织学无进展性病变,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健康人无异。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可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停药,他们也将有望摘除“乙肝”标签,消除社会歧视,回归正常生活。
2025年的中国,乙肝防治已进 入“主动治愈”时代。从疫苗预防到抗临床治愈,科学正一步步瓦解乙肝枷锁。请相信:规范治疗,生命依然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