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硝烟·一张报纸的抗战 ⑱丨社长亲任本社前线随军记者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8-30 05:45:28原创
编者按
“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将这一磅礴宣言贯彻到底,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578位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大众红”,是世界新闻史上少有的史诗级篇章。正如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创刊七周年时所说:“大众日报的历史和山东人民抗战史分不开,它是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也是山东人民艰苦抗战的缩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大众报人而言,既是庄严的时代使命,也是对自身光荣历史与办报初心的回望与传承。8月6日起,大众日报推出“纸上硝烟·一张报纸的抗战”系列报道,讲述一张报纸的抗战,也讲述一张报纸记载的抗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1943年11月21日,大众日报一版刊登消息《鲁南我军攻克四据点 击毙巨奸贯匪刘桂棠》,电头是“新华社山东分社鲁南十七日急电”,消息掩饰不住的兴奋,“鲁南我军为有利配合鲁中北沂蒙反扫荡战,全力向敌大举出击,已获极大胜利,其中尤以击毙汉奸贯匪刘桂棠(黑七)最令人兴奋”,并配发了社论。
消息轰动了整个根据地,各地士绅、群众争相了解,有的跑几十里路到大集上寻报,甚至远在诸城、莒县等地的一些伪军都想方设法找大众日报看个究竟。延安新华总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也均发布相关消息和社论,指出“击毙混世魔王刘匪桂棠,为山东人民除大害,为中华民族张正气,特别值得大书特书。”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消息署名为“本社前线随军记者”,其实这个随军记者正是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社长陈沂本人。陈沂率分局巡视团赴鲁南检查工作,巡视团以分社名义活动,通讯部部长陈冰及记者王力、吉伟青,电台的刘承塾、乔建寅等同志随行。
新华社山东分社成立两年多,大多处于新闻的二传手状态,把总社的电稿收下来,把山东的电稿发出去。不光山东根据地如此,全国其他根据地也大多如此。尤其是军事报道,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大众日报改进军事报道并取得突破是从1943年底开始的。代表性报道是讨刘战役、三次讨吴战役及莒城战役报道,领导这场重大业务改革的正是陈沂。
此次陈沂亲任随军记者进行报道,就是意图使大众日报、新华社山东分社,使山东根据地的新闻单位在军事报道上有所突破。
这次报道就刘桂棠的罪恶、群众反映及敌伪军的恐慌作了报道,运用多种方式,如消息、通讯等,给人印象深刻、有力。在11月21日配发的《刘逆桂棠罪恶滔天 群众痛恨欲食其肉》一文中,既为民发声,写下“此次战斗前一位老大娘曾对我一同志说:‘你们如果抓住刘黑七,化(现作花)一千块钱买一片肉我也定买来尝尝到底是个什么味’。”又深入剖析,直陈“从我军此次缴获之刘逆文件中可以看出,刘逆是忽而用伪和平救国军的番号,忽而又用国民党新编第卅六师的番号,忽而穿上黄军装(敌寇所发),背上灰军装(国民党军委所发),忽而穿上灰军装背上黄军装。又从刘逆的来往电讯中还看见国民党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给刘逆的电报,竟称之为‘刘师长兴田兄’,鼓励其继续反共反人民,并言‘委座均甚关怀’等语(按委座即指蒋介石而言),以堂堂的国民党军长,竟与公开的大汉奸大土匪刘桂棠关系如此密切,并不加以讨伐,诚令人百思不解。”这组报道得到了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延安新华总社的表扬,认为是山东军事报道中“比较生动、比较系统”的一次。
连用两个“比较”,这次报道究竟成功在哪儿?陈沂作了总结,他认为原因有三,“第一,记者事前了解了全部战争企图,战斗意义,因此写出来就能与军事企图完全一致,并大大加强了它的政治意义;第二,记者上了前线,了解情况,亲身经历,所以写出来就快、具体、逼真,打破了过去战报的党八股形式(依据作战部门的战报进行报道);第三,连续地从战斗本身、刘匪罪恶、群众反映、敌伪反映四个方面写所以比较有重点,有力量”。
与此同时,他认为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第一,对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没有进行连续采访、典型宣传(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贯彻群众路线中的重大缺点);第二,当时敌伪曾受极大震动,群众更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反映,但这些材料都没好好连续的报导出去,因此报导没有余波,没有后续,过去就过去了,让人印象不深刻;第三,写作方式还不通俗,群众还看不懂”。
难能可贵的是,当时陈沂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此次报道受到总政和总社的表扬,但它仅是转变作风的“开端”,所以不能估计过高。
(于岸青,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
责任编辑:徐超超 周世显 于海员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