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卖奖圈钱的竞赛逐出“白名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28 18:06:28
近日,“致敬英雄”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创作主题教育竞赛活动资格被撤销。经查,该竞赛存在私设子赛项、层层转包、违规收费、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致敬英雄”竞赛,曾是经教育部批准、文旅部备案的赛事,俗称“白名单”竞赛。过去因其规格高、影响力大备受关注,且已成功举办过多届。如今戛然而止,着实发人深省。众所周知,当年“白名单”竞赛项目清单出炉,对各类庞杂竞赛大幅“瘦身”,本就是对“全民竞赛热”的一种纠偏,为的是对冲基础教育功利化,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此次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清理稗草”,是对该项目违法违规行为的严肃惩处,同时也是给围猎“白名单”竞赛的乱象敲警钟。
这些年,蹭“白名单”者着实不少。哪怕有关规定明确,这些赛事严格遵守公益性原则,要求切实做到“零收费”,竞赛结果不与招生入学关联挂钩。但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依然蠢蠢欲动,炮制出各种话术,一边渲染“教育焦虑”,一边吆喝“专业指导”。有的打着“白名单”旗号贩卖自家课程,有的直接承诺包办作品、保证拿奖,搅得家长脑子一热掏钱买单。其中,还有个别竞赛主办方层层转包、收取“加盟费”等大赚黑钱,甚至公然卖奖,毫无底线,严重损害“白名单”竞赛的公信力。
这些年,治理竞赛乱象的工作一直在进行。2020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因“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被质疑而移除白名单;2022年,“全国中小学舞蹈比赛”因存在不良记录在名单公示阶段即被取消。事实证明,相关监管非但不能停、不能松,还得加大力度。
目前围绕“白名单”竞赛的种种乱象,是虚假宣传还是涉嫌欺诈,是否存在暗通款曲、狼狈为奸?该叫停及时叫停,该处罚必须到位,只有铲除背后的利益链条,才能让竞赛保住公益属性。此外,竞赛信息应更加公开透明,让家长少被忽悠,同时多利用学校平台,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特长潜能提供机会。
人生是一场长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赛道。家长们尤须摆正心态,客观看待自家孩子的成长,不盲目跟风,不急功近利,也不至于跌入陷阱,赔了金钱又闹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田闻之)
责任编辑:王学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