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春节往事
尹燕忠
02-06 19:14
春节往事
雷乃运
小的时候,常听爷爷、奶奶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一键启动了城乡过年的氛围酝酿阶段,平常的日子在这天后突然转换成了春节的味道。这诱人的味道充盈在寒冷的空气中,处处体现在衣、食、住、行上,如赶年集、杀年猪、蒸年馍、挂灯笼、贴春联、串亲拜年、发红包,人们的每一个日常活动,一举一动都贴上了“年”的标签。
以前,年关到来会让一家之主的父亲或母亲肩上多出了一份压力,他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家里像样、值钱的东西变卖成钱去置办年货。那时候爸爸是置办年货的主角,“腊八”过后,爸爸就会把那些平时在牙缝里省下的粮、油、蛋,在地里长着的树木、萝卜、白菜等物品拿到集市上变卖。人们一年中很难有几天吃肉和吃白面膜的日子,穿件新衣服更是会让小孩子们,高兴地在村里的小伙伴面前上蹿下跳的显摆。有的年份,妈妈在冬天早早织好花布,为家里每个人都做好了衣服、鞋子;奶奶考虑着给前后院谁家的丫头买多少花。妈妈把平时省下来的麦子用水淘洗干净晾干,用于加工蒸馒头的面粉。
爸爸每天早上起来,就叫上同院的叔叔、大伯们,一起去赶年集。他们最早买回的是一些干菜,能够长久存放的年货。如海带,粉条儿,粉皮等用于制作凉菜,接着是采购一些盐,酱,醋调料,进入腊月二十三,购买年货在才算到最后的冲刺阶段。奶奶把买回的豆腐切成大小一致的薄片,用卫生纸包住,在纸箱或条筐里码放一层,垫一层草木灰。三、五天后,草木灰就吸收了豆腐的水分。扒出来放水里用毛刷清洗干净,在锅里蒸十分钟左右,撒上食盐晾干,就成了一道春节下酒最爽的凉菜。到了腊月二十五,是杀年猪的日子,村庄有经验的杀猪匠,在村头或者村内的大坑旁支起大地锅。村民们把养了一年的肥猪赶到这里,有的交三、五十元的加工费、有的把肠、肚、心肺猪下水留给杀猪匠。杀猪的人家用猪蹄儿煮成的猪皮冻,也是一道可口的下酒菜。这一天中午,主家会用猪肠装猪血做成血肠,切上几斤肥肉,放上粉条、白菜等炖满满一大锅杀猪菜。请全村所有在场的乡亲们,一起享受这第一顿充满“年味”的年夜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 “小年”,是“祭灶”的日子,也是人们进入春节快节奏置办年货的开端。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各家监管神,而“小年”这天 “灶神”就要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这天人们早上起来,把门窗,橱柜,尤其是灶台要擦的干干净净。然后在厨房的灶台上摆一盘糖果,一盘水果,一盘大枣开始祭拜灶神,让灶王爷的嘴巴吃得甜甜的,感恩灶王爷对全家一年的照顾,请护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达。这天开始, 所有人都会用喜悦和爱心去营造“年味”、去享受“年味”,去拥抱人间的温暖,去忘记严冬的寒冷,去享受三餐烟火,四季安然的幸福生活。
从“腊八”到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半个月时间,那一天干啥?怎么干?都被父母、爷奶计划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奶奶腌好“腊八蒜”,又忙着切萝卜条、芥菜疙瘩腌腊菜,制蒜白菜、炸丸子、炸麻叶、用草木灰培豆腐干等春节招待客人的特色美味小吃。
父亲购买年货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买猪肉,羊杂,猪肝,猪头肉、切牛肉等贵一点的年货。猪肉剁馅、炸肉丝,用于包大肉饺子,炒热菜,牛肉则是春节每个家庭必备的主打凉菜。二十七、八才开始买一些新鲜的青菜,如莲藕、蒜苔、芹菜、蒜苗等青菜。
大年三十贴春联、放鞭炮、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熬年吃饺子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日子。这天吃完早饭,父亲又㧟上竹篮到街上赶最后一个“露水”年集。看看还缺少些什么年货?一般是买些香烛、红蜡、烧纸、元宝、碗筷、酒具等,添这些物品,一为祈天祭祖,二为来年人丁兴旺,好运连连。孩子们在父母的催促下,用面粉和成浆糊贴春联。大门的春联高大,前后院儿的几个邻居小孩儿就相互帮助贴。中午十二点,村子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烧香祭祖的鞭炮声,他们才在欢声笑语中,各自回家吃饺子。
一年365个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万家灯火同守岁,吃年夜饭的习俗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菜肴象征祭品丰富多彩。吃团圆饭前拜神祭祖,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好运连连,大吉大利;为在外地未回或在路上未到家的亲人摆上碗筷,象征亲人已经团圆。在国人的心中,年夜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对新年的美好期许,餐桌旁一家人开心的微笑胜过四面八方山南海北的一切美景。
团圆饭后,一家人围着火炉边嗑着瓜子,边欣赏着中央电视台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过去一年的遗憾和不足,畅谈着新一年的理想和期盼。零点钟声的敲响,把春节晚会推向高潮。爸爸、妈妈烧好热水,在睡觉前让每个家人先洗脚。妈妈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新鞋子放在床头。这时候,爸爸在门口放上驱赶“年兽”的挡门棍,点燃三声关门爆竹。伴随着陪伴几十年《难忘今宵》歌声的响起,为年三十的合家欢乐共良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拜年,是新春第一天的主旋律。凌晨两、三点钟,那响彻云霄的鞭炮声由远而近滚滚而来,整个村庄、田野弥漫着硫磺的味道。睡梦中的人们就像躺在被人重敲的战鼓上,鞭炮、烟花爆炸的声浪撞击着身体上下翻滚。沸腾鞭炮声最后又在左右邻居的院子里砰砰作响。爸爸急忙打开大门,放三声开门炮,预示着新年开门大吉。农村新年的第一顿饭都是由男人做的,也是对家里主妇忙里忙外操持家务辛苦一年的补偿。但多数妇女还是担心、心痛男人不会做饭,一般在年三十的晚上,她们会把五、六个菜做好(相当于现在的预制菜)和丸子、肉片、粉条烩菜汤一起盖在锅里。男人们起床,只需点火把水烧开就可以了。等下饺子的时候再叫家里老人、小孩都起来洗脸,换上新衣服。这时候妇女们又成了厨房的主角,妈妈忙着下饺子,奶奶忙着烧香敬财神。一家人刚坐到餐桌前吃饭的时候,家里已进来了拜年的人群。晚辈们急忙吃完饭,一边给自家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拜年,一边和堂哥、堂弟们规划着拜年的路线。随后,年龄大的堂哥在中间领头,我们一行十多人拜年的队伍,从最近的胡洞进去,逐门逐户进家给长辈们拜年。到每家都不坐下长谈,也就是两、三分钟的样子,说些新年快乐,天气真好,起来的早晚等祝福的话语。在路上见到晚辈的娃娃们,有的顺手掏出准备好的压岁钱。特别是在辈长的老人家中,去拜年的人出一批,进一批,走一波,来一波。进出的人群中,大家都相互问好。有的递烟握手,多年不见的激动地拥抱。关系好的同学、战友则相互使个眼色,从拜年的队伍中分离出来,站到路边多寒暄几句,聊一些去年怎么样?今年如何想?相约今天或后几天到家坐坐,喝一杯,叙叙旧。
初一这天,乡亲们的祝福发自内心,笑容充满善意。拜年的过程就是一路欢声笑语,心头写满喜悦,展现亲情乡情的互动。每到一家,主人们热情地递上烟、糖、瓜子。吸烟的接支烟,不吸烟的接把瓜子和糖果。啥也不接,主家是不高兴的。接的烟多了,吸不完,有的随手就放在了兜里。
拜年也是解决乡里乡亲们邻里纠纷,化解怨气的时机。拜年队伍里个别有心机的村民考虑多日,是想利用新年拜年的机会调和矛盾,缓解关系,才走进对方家门的。 因为一年当中,村民的交往琐事千奇百怪,事物林林总总,难免有让人心梗,窝火置气的地方。因为一句话、一点事,得罪了一个人、一家人,得罪了朝夕相处几十年的乡亲们,怎么想也不值得。大年初一,新年的清晨,大家和和睦睦,欢声笑语。无论是谁先走进对方的家门,拜年只是个形式,是个借口。一脸真诚来,一句新年好。所有的不欢不快,多深的误解怨气都于笑谈间烟消云散。双方相互的谅解,让两个人、两个家和好如初,大家在相互的祝福声中,开始了新一年美好日子。
拜年的人群中,更有求知欲强的年轻人。他们深知光阴难买和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挤时间,学知识,求进步。本家的一个侄子叫鸣鸣,小时候每年挤在拜年的队伍中。他随身装一个小本子,每到一家门口,他都掏出本子把门上春联的内容抄写下来。我印象中,那时鸣鸣记得最多的春联多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瑞雪纷飞迎岁首,红梅绽放报春来”等祝福人们心情和描写春节气氛的内容。我村的鸣鸣自小喜欢收集春联,随着拜年的队伍一路走来,收集了几百对风格各异的春联。2001年,鸣鸣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后来又通过努力,成为全村第一个出国留学生。
拜年的人群中,有的是爷爷带领儿子、媳妇、孙子一家人组成一支特别的拜年队伍。他们一众家人穿戴一新,笑脸盈盈,于有意无意间向村民们彰显了人旺财旺的自豪感。我村南院的荣林,是全村唯一的外姓,荣林的爸爸荣刚三代单传,荣刚身强力壮,直性子,热心肠。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儿,他都是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离开,把事情办理得妥妥帖帖。荣刚一生坚信多子多福,人多财广的理念。荣林初中毕业,他爸就让他到南方打工,二十多年也没回来过。在南方,听说他经营一块山地种植甘蔗、养土鸡。去年回村的时候一下子带回五个儿子(两个是双胞胎),成了我们村儿孙满堂,人多富贵的美谈。
拜年也是村里年轻人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平台。初一禁忌到亲戚家拜年,但两个年轻人在村头隐蔽的地方或者在麦秸垛旁边见面相亲,是乡亲们喜上加喜的好事。 在初一就有热心的村民当月老为年轻人牵线搭桥,相亲说媒。三十年前,本家一个小弟就有初一相亲的笑谈。 那天小弟拜年后回家,就见西院的杜大嫂风风火火进屋,说自己一个叫玲玲的娘家堂妹,高中毕业,长相俊秀。年关都是成媒的时候,要弟弟去看看,成不成,都没事。弟弟就随手在茶几上拿了两盒烟和大嫂一起去了她娘家相亲。晚上,弟弟自己去大嫂家问对方是否愿意的时候,老远见大嫂子在门口坐着,眼里含着泪水,见了弟弟生气的说:“我以后再也不管闲事了。老弟你说,是四婶看不起人,还是四叔看不起人?你不同意,也没啥?也不能那样看不起人呀。”弟弟不知怎么回事,疑惑地问:“嫂子,啥事?我愿意,对方不愿意吗?”大嫂更气了,提高了嗓门说:“你弄的啥事儿?咱去相亲,俺娘家那么多人去看、去说话,你散的啥鳖孙烟,一盒烟里面有十多个牌子。俺娘家叔的脸面丢尽了,把我骂得接不上腔。”听嫂子这么一说,弟弟才恍然大悟。 原来,四叔拜年时装兜里的“百家烟”,回家里装成几个烟盒,放在了电视柜里面,是四婶随手拿出来,让前来拜年的吸烟后,就随手放在了茶几上。弟弟不知情,相亲时误拿上两盒“百家烟”去了前庄。无论谁跟嫂子怎么解释?嫂子也无力挽回这门亲事。弟弟说:“阴差阳错,还是缘分未到。俺买几样礼品,让嫂子去和表大爷解释一下,别伤了亲戚们新年的好心情。”
正月初二以后,是人们走亲访友时间,按照亲戚、血缘关系的远近,有“初二的外甥、初三的客(女婿)、初四五的表大爷”的说法。初一到十五,每一天都是喜气洋洋的日子,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的结束,春节才算落下开演了近一个半月的帷幕。
年的味道是喜庆,是温暖,是团园,是传承的混合体。 它回荡在鞭炮声声的村庄上空,它荡漾在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上,它绽放在五彩缤纷的夜空中,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温馨画面,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博大精深。待春节远去了,春节的往事却让人留恋,春节的味道让人回味,也构成了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年情结。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