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筑牢强军信念 —— 军士生赴抗日纪念馆
迷彩青春志愿者小赵
07-27 11:28
七月的平度大泽山,松柏苍翠,清风肃穆。2025年7月20日,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三下乡团队之一的“红途筑梦”志愿服务队怀着崇敬之心,踏上了这片浸润着英雄热血的土地,开启了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中意义非凡的红色旅途—— 走进大泽山抗日纪念馆,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在英雄的事迹里淬炼强军信念。
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纪念馆庄严肃穆的门楣上,“大泽山抗日纪念馆” 七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步入馆内,昏暗的灯光下,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叠叠字迹斑驳的文献,瞬间将时光拉回八十多年前。志愿者们整齐列队,神情凝重,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史。
“1938 年,日军铁蹄踏入平度,大泽山地区的爱国志士自发组织起抗日武装,用土枪、大刀、长矛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随着讲解员的话语,一组名为《烽火大泽》的浮雕映入眼帘:画面中,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枪,教师走出课堂奔赴战场,少年扛起比自己还高的步枪…… 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场景栩栩如生。志愿者小张凝视着浮雕上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战士,轻声感慨:“那时的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守护家园;如今的我们,更要以热血和担当捍卫祖国。”
在 “英雄谱” 展区,马保三、林浩等抗日将领的事迹令人动容。马保三率领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在大泽山一带开展游击战,创造了 “地雷战”“麻雀战” 等经典战术,令日军闻风丧胆;林浩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斗争,带领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用智慧和勇气点燃了胶东半岛的抗日烽火。志愿者们驻足良久,仔细阅读着文字介绍,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研学感悟。“以前在课本上学习抗日历史,总觉得有些遥远,今天站在这里,才真正理解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含义。”“作为信息专业的军士,我们要像当年的英雄们创新战术一样,刻苦钻研信息化技术,为强军事业贡献智慧。”“未来的战场上,我们或许面对的是无形的网络攻防,但这份保家卫国的信念,与大泽山的英雄们一脉相承。”
夕阳西下,余晖为纪念馆镀上一层金色。志愿者们再次列队,面向纪念馆庄严宣誓:“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刻苦学习训练,矢志保家卫国!” 誓言铿锵,回荡在大泽山谷间,既是对革命先烈的告慰,也是对新时代使命的承诺。
此次大泽山抗日纪念馆研学实践,是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军士生 “三下乡” 活动的重要一站。通过触摸历史、对话英雄,志愿者们深刻理解了 “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的历史逻辑,进一步坚定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信念。正如学院负责人所说:“红色研学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初心的叩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军士生们在红色沃土中汲取养分,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军人。”
返程的车上,军士生们一路高歌《强军战歌》。歌声嘹亮,穿透车窗,仿佛在告诉这片英雄的土地:红色血脉已赓续,强军信念正筑牢,新时代的军士们,必将沿着英雄的足迹,为实现强军梦、中国梦奋勇前行!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